重庆高教研究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专题

  • 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笔谈)

    钟秉林;常桐善;罗志敏;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对高校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尽管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受到培养计划统筹协调、相关资源与政策保障、评价方式等多方因素制约。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提高,需要在“面”上构建起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系,在“线”上以激励机制牵引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整个流程,在“点”上利用好科技平台这一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的助力器。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特点,需要建立一种有别于普通教育的特殊教育体制和文化,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一是彰显学生优势发展的教育哲学原则,提供的学习资源和机会必须匹配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二是遵循知识整体性学习的教育规律,为学生的学习从课程设置的序列性和学科学习的交叉性层面建立知识的关联;三是突破学习成果质量评价标准的束缚,引导学生追求“超常模”的挑战性学习;四是植根于丰富学生就读经历的质量内涵式发展战略路径,开阔学生视野和丰富学生学养并重。

    2023年01期 v.11;No.61 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下载次数:35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8 ] |[阅读次数:1 ]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专题

  • 新时代我国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

    王鉴;张盈盈;

    教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包括教师教育体系的高质量发展,还包括教师培养与培训的高质量发展。信息化时代,培养同时适应世界普遍需求和中国本土需求的卓越教师,成为当前教师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国际国内形势的双重巨变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师范教育体系已被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取代,并形成新时代教师教育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从传统师范教育体系向现代教师教育体系转变是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变革教师教育模式,即从传统封闭型教师职业教育模式转向现代开放型教师专业教育模式是新时代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这立足于教师教育学的设计与拓展,让教师教育成为一个独立学科或一个专业领域,使其范围从原来的师范教育真正扩大到职前职后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培养培训一体化。认清教师培养、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3个方面与基础教育需求之间的差距,才能更好抓住教师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与症结所在,这是新时代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逻辑。新时代的教师教育建设要把握教师培养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从师范院校、高水平综合大学、教师发展机构、优质中小学实践基地等方面的整合发展中探寻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2023年01期 v.11;No.61 1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9K]
    [下载次数:37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2 ]
  • 新时代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多元协同体系研究

    袁爱媛;伍林生;刘宴兵;

    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龙头板块,处于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其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大使命,也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然选择和现实需要,它随着时代发展格局的不断变化而迭代更新、丰富内容、改进方法、提升效率。思考如何构建新时代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创新体系,既是高等教育研究的时代所需、实践所需,也是高等教育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应然逻辑。创新体系能够推动基于价值理性的教育现代化,满足进一步激发高校内外部治理体系动力的具体要求。“协同”是一个整合性概念,有助于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创新体系构建,协同的思维与高校事业发展的融合有助于发挥信息交汇、控制和反馈的积极作用。要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协同体系的思想根基,以打破资源、信息、环境和组织之间的各种边界和壁垒为出发点,形成高校内涵式发展多元协同的演化生态,构建以提升高校内部协同效应和外部协同效应为路径的发展模式,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具有时代特征的理论创新和改革实践参考。

    2023年01期 v.11;No.61 2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7K]
    [下载次数:10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 ]

教育数字化

  • 教育人工智能研究应超越教育技术范畴

    刘进;

    教育人工智能是教育学科走向科学化的关键路径。当前中国教育人工智能研究和实践严重滞后,缺乏基础理论创新、实践应用支持和大数据库建设。教育人工智能研究的学科定位出现偏差,长期存在对教育技术单一学科分支的路径依赖,形成了研究壁垒、思维惰性和创新恐惧,导致当前教育人工智能研究浅层化。应对教育人工智能发展的研究需求,不能过度依赖教育技术学科,应凸显本轮教育人工智能发展的颠覆式和破坏性创新特质,超越教育技术范畴。一是摆脱教育技术学科限制,引导形成全教育、全学科、全过程、全参与者共同进行教育研究和实践的研究新格局,加强重大基础理论创新,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融合,形成理论引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良性创新系统,引导形成全面参与的新研究范式,全面推进教育人工智能研究。二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克服技术恐惧,全面引入教育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法,推动学科从业人员的思维转化与能力提升。三是借助技术壁垒,形成新的教育研究行业标准,将教育学科打造成为可以与其他社会科学体系进行科学对话的规范学科。四是响应产业界需求,对教育人工智能产品进行有效性评估,形成基于评价的产品研发自我调适系统。

    2023年01期 v.11;No.61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1K]
    [下载次数:17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 ]
  • 教育场域中技术焦虑的形成机理及治理路向——基于马克思“人与机器”思想的时代阐释

    陈涛;韩茜;

    随着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步入了智能时代,教育是此次智能技术革命的核心推动力。然而,教育场域中的技术不可避免地扰乱了教育发展的社会秩序,助长了教育主体对教育技术的焦虑情绪。马克思“人与机器”思想为分析智能时代教育场域中的技术焦虑问题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并形成静态现象(what)—动态机理(why)—治理策略(how)的研究路线,可以为探讨智能时代教育技术焦虑的现象特征、形成机理及治理路向提供借鉴。首先,挖掘马克思“人与机器”思想后发现: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社会生产是人机关系建立的物质基础,挖掘机器背后的应用场景及其“推手”是认识人机关系的基本要求;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人机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关系,人对机器的物质依赖掩盖了人与机器的本质属性;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角度来看,异化是导致人机关系对立的根本原因,智能时代的人机异化现象不断浮现。其次,基于上述思想,从教师和学生的视角建立“静态的技术情感体验”与“动态的人机互动过程”相互联系的分析框架。从静态层面看,机器应用使教育主体面临生存性、操作性、道德性三重焦虑,分别形成了教育技术的替代效应、迭代效应和碰撞效应;从动态层面看,按照人的认知属性将人与机器的互动过程分为初始使用、持续使用、管理使用3个阶段,以一种“长时段”的方式呈现教师和学生不断受到教育技术控制并产生焦虑情绪的动态过程;从整体看,3个阶段对应三重焦虑,技术焦虑只是外在表象,动态演化才是内在问题。最后,面对智能时代教育技术引起的焦虑,应回到“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从人与人的关系入手探索一条“以动制静”的治理思路,即从3个阶段依次建立师生共情、师生共学和师生共鸣的阶段性策略,推动人与机器由对抗冲突走向“人机共生”的良性发展。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没有脱离马克思的基本论断,不应为适应新的技术进步而扭曲教育的单行道,须警惕教育技术介入的“二阶问题”,破解教育场域技术焦虑的出路就在于回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上,即发展师生、生生关系才是应对之本。

    2023年01期 v.11;No.61 4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下载次数:18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 ]
  • 走出“数字洞穴”:数字化时代的生存隐忧与教育应对

    邹红军;

    进入数字化时代,随着人类生活向数字空间的加速转型,人们在享受巨大技术红利的同时,也制造了“数字洞穴”这一柏拉图式的存在论问题:数字媒介架构的投映天网使得人们正在不断迷入其中,乃至于自我捆绑。作为数字化时代此在的基本境遇,“数字洞穴”加速将理念世界推向可见世界,潜藏着全景性生存隐忧。世界的“拟像”化制造了新的存在论现实,意味着“数字洞穴”不仅表征为一个图像化生存的世界,即图像既是此在的“已经在此”,又是此在的现身方式,同时架构着一种新型权力空间,这种权力表现为全景式的说服,其目的在于燃烧人的欲望,实现欲望经济的再生产。他者的“抽象”化导致了社会关系的新异化:首先表现为他人就是数据的他者性异化,即主体的“虚体”化生存以及随之而来的主体间的去生命化后果;其次意味着社会关系的丛林化危机,即“数字丛林”中的去责任化以及与日俱增的伦理风险。自我的“非人”化加速了主体性的迷失:首先表现为个体感性的灾难,即欲望和情感的日益贫困;其次是更为彻底的心灵的无产,也就是主体意识与精神的不断均质化与抽象化等。教育作为一种面向所有人幸福生活的可能方式,理应对人类穴居化的生存风险有所回应,这种回应首先需实现观念性的思想引领,即直面现代技术的“三观”重塑,合宜的“技术观”“生活观”与“闲暇观”是走向良善数字化生活的根本之道;其次是关注技能性的路径操练,即充分借鉴欧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美国等的有益经验,研究出台我国数字素养框架与内容,加快数字素养培育,建立成人代理机制等。

    2023年01期 v.11;No.61 6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下载次数:25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1 ]

西部高教论坛

  • 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实证研究

    蓝勇福;

    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是提振西部社会与经济发展内生力的重要因素。利用2012—2021年西部地区79个城市面板数据,基于收入与收入分配视角从“富裕”和“共同”两个维度构建共同富裕指数,通过建立面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SYS-GMM模型,实证分析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对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1)从共同富裕视角来看,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对助力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每提升1个单位,共同富裕指数则提升1.209个单位;(2)从“富裕”与“共同”视角来看,西部高等教育对收入提升和收入差距缩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既具有“做大蛋糕”提升收入的“富裕”效应,又具有“分好蛋糕”推进共享的“共同”效应;(3)从异质性视角来看,西部高等教育对共同富裕的影响随城市层级不同而呈现差异性,西部高等教育对省会城市、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等地级以上城市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显著高于一般地级城市;(4)从作用机制视角来看,产业结构是影响西部高等教育助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在西部高等教育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调节效应显著。建议加快推进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适度扩大西部高校学生培养规模;提高西部农村地区中、高等教育录取比例,加强地方教育服务;继续推进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大对西部地级城市高等教育支援力度;加快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塑西部高等教育育人体系。

    2023年01期 v.11;No.61 7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下载次数:17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 ]
  • 从单向援助到协同发展:中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回顾与展望

    田贤鹏;曲俊利;

    高校对口支援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制度,旨在缓和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的现实矛盾。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以来,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已经实施20年。为考察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演变历程及其特征,基于政策工具与政策内容二维分析框架,对21世纪以来的38份相关政策文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相关发文数量分布呈现周期性变化,高校对口支援政策重点逐渐转移,经历由“执行教育任务”到“提升西部高等教育质量”再到“塑造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的演变历程,呈现出从单向援助到协同发展的内在演变逻辑;(2)从政策工具使用看,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工具类型日趋多元,权威型、符号与规劝型等政策工具使用比例较高,激励型、系统变革型等“造血”类政策工具使用却较少;(3)从支援内容看,相关政策集中体现在学校管理、师资建设两个维度,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国际交流等方面还有待深化;(4)从交叉分析看,高校对口支援注重宏观指导与精神激励,缺乏实质性的效果评估与必要的监督问责。基于此,研究认为:(1)强化激励型、系统变革型等“造血”类政策工具的使用效益,发挥政策工具多元化的组合效应;(2)结合支援高校与受援高校的优劣势,提升对口支援内容的精准性与均衡性,尤其要注重特色学科建设、优秀科研成果转化和国内与国际交流渠道拓展;(3)优化对口支援的长效规划和政策供给,促进对口支援政策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实现由“自上而下”权威管控到“自下而上”主动落实的转变;(4)完善高校对口支援效果评估与问责机制,在提升政策制定与评估的科学性中实现支援高校与受援高校的合作共赢、协同发展。

    2023年01期 v.11;No.61 8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下载次数:10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人才培养

  • 制度规训下的“求生”:博士生论文发表的影响机制研究

    魏庆义;赵祥辉;

    随着“破五唯”上升为国家政策行动,博士生论文发表制度正面临广泛争议。研究遵循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分析5份制度文本及13位博士生的深度访谈材料,从规训理论、期望价值理论与符号互动论的视角,探讨论文发表制度对博士生论文发表的深层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发表制度通过“挂钩”“设数”与“定级”的硬性要求,确立论文发表与学位获得相联结的合法性,营造出检视博士生论文发表的“精致空间”;在论文发表制度下,博士生对论文符号的价值认知得到高度强化,论文发表的效价被提升到关乎“生存”的高度;制度规训激发起的“求生本能”以及博士生对于论文符号的价值关切,使发表的功利动机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学术动机,引发出“不发表就出局”的群体焦虑和“为发表而发表”的同辈竞争。其结果是,博士生固然会在发表制度督促下努力积累专业知识、关注研究热点,但也可能会产生寻找发表捷径、钻研发表技巧等功利化行为;在论文发表制度带来的多重压力下,博士生在学习、科研过程中易产生焦虑、浮躁等负面情绪体验。为了营造博士生论文发表守正创新的宽松制度环境,培养单位一是需增强制度的内在张力和规定弹性,摸索施行代表作制度与同行评议制度;二是基于学科内在差异,实施博士生科研成果的多元、分类评价;三是淡化淘汰色彩,强化发表制度的激励导向。精致化的学术评价通过制度规训实现权力建构与行使,不仅形塑着学术人的学术行为表现,甚至还渗透至他们对学术的认知和动机层面。因此,未来研究在探讨学术评价对学者的影响作用时,可结合认知和动机等深层心理因素,为建构激发学术人内生动力的评价制度与学术生态提出可行路径。

    2023年01期 v.11;No.61 10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下载次数:19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 ]
  • 博士生选择非学术职业是能力筛选的结果吗——基于2019年Nature全球博士生调查的数据分析

    吴永源;周垚;

    博士生选择非学术职业已然从被视为偶然的“管道泄漏”转变为必然的“管道分流”。那么,博士生的职业选择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呢?这种选择又在多大程度是基于能力水平的筛选分流?基于2019年Nature全球博士生调查数据,分析博士生学术能力和通用能力在非学术职业选择中的预测效应与主次区别。实证结果表明:博士生的学术能力越弱,越倾向于选择非学术职业;同时,博士生的通用能力越强,也越倾向于选择非学术职业。不过这两种能力的影响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学术能力会负向调节通用能力对非学术职业选择的预测效应。即当博士生学术能力强时,通用能力对其非学术职业选择的正向影响很小;而当学术能力弱时,通用能力对其非学术职业选择的正向影响明显较大。这说明学术能力和通用能力对博士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这一发现提供了一个基于能力且更为细致的博士生就业筛选分流机制:博士生具备较强的学术能力时,无论其通用能力水平如何,都会更倾向于选择学术职业;而当个体学术能力较弱时,通用能力水平越高,越倾向于选择非学术职业。因此,高校应顺应博士生就业多元化的趋势,深化教育评价改革,逐渐减少或取消论文发表数量的强制规定,为博士生的全面发展和多元就业创造条件。同时,为博士生提供职业多元化发展的专业指导,有针对性地强化博士生的通用能力,增强博士生多元化教育与市场多样化需求之间的关联度。

    2023年01期 v.11;No.61 11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下载次数:10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