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 0 | 10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学术复核、学位复核、教育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共同构成学位争议多元解决机制,其存在两方面实践困境:一方面,《学位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表述过于原则化,导致学位授予单位实施细则在受理主体规定方面存在冲突,以及学术复核决定的法律效力认定标准具有争议;另一方面,《学位法》第四十一条采取引致规定的立法方式,忽略了学位争议外部解决机制相关规范供给不足,导致学位争议下教育申诉与行政复议的程序规范不完备以及非诉讼与诉讼之间衔接机制缺失。对此,应体系化完善学位争议多元解决机制,在内部价值基准构建方面,以学位申请人合法权益的保障为目的价值,保障学位申请人的受教育权和救济权;以各学位争议解决程序构造的独立性为功能价值,尤其要区分教育申诉与行政复议;以正当程序原则的遵循为程序价值,建构专家回避和听证机制。在外部规范完善方面,明确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为学术复核的受理决定主体,院系学术委员会为其组织专家主体。学位授予单位另设学位复核处理委员会。外部监督机关有权审查学术复核程序的合法性。明确省级学位委员会为教育申诉受理主体,将《学位法》第四十一条“等行为”解释为“直接限制学位申请人合法权益的学位授予或撤销相关行为”。司法审查遵循比例原则审查学术标准,并在特定情形下适用履行判决。
Abstract:The pluralistic resolution mechanism for academic degree disputes comprises academic review, degree reconsideration, educational appeal, administrative reconsider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This mechanism currently faces two practical dilemmas: on the one hand, Articles 40 and 41 of the Degree Law are too principled, leading to conflicts in the provisions of the detailed rul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degree-granting units and disputes over the legal validity of academic review decisions; on the other hand, the legislative approach of Article 41 through reference provisions neglects the insufficient normative supply for external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s, resulting in incomplete procedural norms for educational appeals and administrative reconsideration in degree disputes, as well as the absence of cohesive mechanisms between non-litigation and litigation procedure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systematic improvements should be made to the pluralistic resolution mechanism. In constructing internal value benchmarks, the protection of degree applicants'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serves as the purpose value, safeguarding their right to education and access to remedies; the independence of procedural structures across degree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s functions as the functional value, particularly distinguishing educational appeals from administrative reconsideration; and in terms of procedural value, the principle of due process should be followed, establishing mechanisms for expert recusal and hearings. In terms of external normative improvement, the degree evaluation subcommittee should be the decision-making body for academic review acceptance, and the departmental academic committee should be the organizational body for experts. The degree-granting unit should also establish a degree review handling committee. External supervisory agencies have the authority to review the legality of academic review procedures. The provincial degree committee should be the body for handling educational appeals, and Article 41 “and other behaviors” is interpreted as “behaviors related to degree conferment or revocation that directly restrict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degree applicants”. Judicial review follows th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in reviewing academic standards, and applies a judgment of performance in specific cases.
[1] 江必新.论行政争议的实质性解决[J].人民司法,2012(19):13-18.
[2] 章剑生.行政争议诉前调解论:法理、构造与评判[J].求是学刊,2023(4):89-101.
[3] GARDNER J.On the qeneral part of the criminal law [M]// DUFF A.Philosophy and the criminal law.Cambridge:Car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206-207.
[4] 湛中乐.我国《学位法》的主要内容及其理论解读[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1-13.
[5] 王万华.行政复议法的修改与完善:以“实质性解决行政争议”为视角[J].法学研究,2019(5):99-117.
[6] 舒国滢.法理:法哲学、法学方法论与人工智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119.
[7] 车骋.高校惩戒学生行为的司法控制:从“合法性”走向“合法性”与“正当性”[J].东方法学,2021(5):175-186.
[8] 李大雪.ADR的正义诠释[J].求索,2006(2):29,112-113.
[9] 梁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释义[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24.
[10] 周佑勇.法治视野下学位授予权的性质界定及其制度完善:兼述《学位条例》修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11):1-9.
[11] 李修懿.教育申诉制度编入教育法典析论[J].中国高教研究,2024(11):61-68.
[12] 翁岳生.行政法(上)[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299.
[13] 朱应平.行政申诉制度的法理和实务研究[C]//2013年政府法制研究.上海:上海市行政法制研究所,2013:53.
[14] 应松年.对《行政复议法》修改的意见[J].行政法学研究,2019(2):3-10.
[15] 马怀德.行政复议前置的法理与适用[J].法律适用,2024(5):47-59.
[16] 耿宝建.行政纠纷解决的路径选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96.
[17] 蒋红珍.正当程序原则司法适用的正当性:回归规范立场[J].中国法学,2019(3):46-63.
[18] 杨登峰.法无规定时正当程序原则之适用[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8(1):191-200.
[19] 李一苇.公立高校师德失范处理的正当程序:基于教育部直属高校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程序文本的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20(5):40-46.
[20] 吴国喆.研究生学位授予中学位申请人的救济机制研究:以对学位论文的学术评价为中心[J].教育研究,2014,35(3):64-74.
[21] 刘旭东.《学位法》正当程序制度的价值意蕴、问题识别与规范进路[J].中国高教研究,2024(9):54-62.
[22] 雷磊.法律程序为什么重要?反思现代社会中程序与法治的关系[J].中外法学,2014(2):319-338.
[23] 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1993(1):83-103.
[24] 沈阳,王琦.论学位评定委员会与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职权分配[J].复旦教育论坛,2023(6):39-46.
[25] 戴国立.论学术自治框架下学位评价的组织法原理[J].东方法学,2022(6):162-172.
[26] 梁鹰.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重点问题探讨[J].中国应用法学,2024(6):1-10.
[27] 王万华.行政复议法的修改与完善:以“实质性解决行政争议”为视角[J].法学研究,2019(5):99-117.
[28] 周详.学术评价的本质属性及其可诉性初探:以学位申请的“论文评阅”环节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4(10):6-23.
[29] 魏文松.学位授予具体标准制定权的法理省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4(10):8-15.
[30] 人民法院评论员.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N].中国法院报,2023-08-18(01).
(1)就类型化而言,可以将学位争议解决机制分为内部解决机制和外部解决机制。前者包括学术复核与学位复核,后者包括教育申诉、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其区分标准为受理主体的区别,前者的受理主体是学位授予单位及其专门受理学位争议的内部机构,后者的受理主体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复议机关以及法院。前者的运行依据是学位授予单位制定的学位授予办法或其他校规等规范,后者的运行依据是国家法律规范。
(2)《中国政法大学学位授予办法》第二十四条和第二十五条规定“向二级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出书面异议申请”,以及“二级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不少于三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进行调查核实”。
(3)《复旦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双盲评阅异议处理办法》第四条规定“经导师及所在院系分管领导签字同意后方可提交复审”。
(4)2021年教育部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第三十四条提出:“学位授予单位应当在收到申诉或者异议之日起九十日内进行复核并作出复核决定。对复核决定仍不同意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2023年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草案)》进行审议,并将该草案公开向公众征求意见,其中第三十六条提出“学位申请人对不授予其学位、学位获得者对撤销其学位的决定不服的,可以向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复核。学位授予单位应当在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进行复核并作出复核决定。对复核决定仍不服的,可以向省级学位委员会提出申诉”。在2024年4月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关于《学位法(草案二次审议稿)》修改意见报告中,有些常委委员和列席人员建议明确学位申请人或者学位获得者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然而,经宪法和法律委员会研究,仍然选择“或者请求有关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处理”的规定方式,并提出“上述意见建议涉及的问题,有的已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中作出规定,今后还可进一步完善;有的可由有关部门、单位和地方制定配套规定,进一步予以明确、细化;有的属于工作中的问题,需要不断改进;有的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逐步完善”。虽然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未能明确提出,但根据上述回应以及将《学位法》与《征求意见稿》《草案》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学位法》采取引致规定的方式,一方面,能够扩大学位申请人针对救济路径的选择范围,而非局限于法律规定的方式;另一方面,目前学位争议解决机制仍然处于实践探索阶段,需要相关配套法律、法规规定的完善以及进一步探索何种救济方式更符合学位争议解决的需求,使其成为学位争议实质性化解的“主渠道”。
(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释义》对第四十一条的解释说明,学位申请人或者学位获得者可以根据情况申请学位复核,或者选择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等救济路径之间是选择关系。在学位争议处理实践中,应充分保障学位申请人、学位获得者的合法权益,不能将申请学位复核以及对学位复核决定的申诉作为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前置程序。这不仅说明学位复核、教育申诉、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属于并列选择的关系,而且不同于学术复核效力的终局性,学位复核决定不具有终局性。学位申请人/获得者既可以选择先行申请学位复核,并在学校作出学位复核决定后,以不服学位复核决定为由,继续寻求教育申诉、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救济,或者在学校作出学位复核决定后,放弃解决学位复核决定的异议,仍然以不服原学位授予或撤销行为为由,寻求外部救济路径,也可以跳过学位复核,直接寻求外部救济路径。
(6)选择院系学术委员会的原因有二:(1)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与院系学术委员会同属于院系内部机构;(2)院系在学术评价中占据核心地位,即相对校级层面而言,在学位评价过程中院系的规范设定和意见评定,从同行评议的学术基本规则来看,显然更为重要。
(7)《中国农业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暂行)》第三十条规定:“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作出不授予学位或撤销学位的处理决定,处理决定应通知当事人;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按照中国农业大学学生申诉有关规定,向学校学生申诉委员会提出申诉,也可依法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清华大学学生申诉处理办法》第五条规定:“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由学校相关负责人、职务委员会和代表委员组成。职务委员包括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学校法律事务机构负责人,代表委员包括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
(8)《湖北师范大学普通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第十八条规定:“对学位授予结果有异议者,可以向二级学院分学位评定委员会提出书面意见,由学院分学位评定委员会进行调查核实,并将调查情况以书面形式报送校学位办公室。校学位办公室调查核实后形成书面建议,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处理,处理意见经学校批准后通知学生本人。”
(9)图1是学术评价结论争议解决机制的流程图,其核心内容在于构建学术复核与学位争议外部解决方式(教育申诉、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之间衔接机制。
(10)与《学位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相比而言,《草案》存在两方面局限性:一方面,《草案》第三十六条表述为“对复核决定仍不服的,可以向省级学位委员会提出申诉”,这意味着该条将学位申请人寻求外部救济局限于教育申诉这一种方式,剥夺了学位申请人对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选择权,不利于全面保障学位申请人的救济权;另一方面,教育申诉规范供给不足,《教育法》只规定了申诉权,缺乏针对申诉条件和程序的规定。《管理规定》中教育申诉只针对纪律处分,不能完全适用于学位争议。因此,《草案》虽然确定了学位争议教育申诉的受理主体,但其程序构造仍然处于不完整状态,《学位法》第四十一条的表述更符合现实状况和实践需求。
(11)本图是在穷尽所有救济路径的前提下形成的。由于学位复核、教育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在学位授予争议中属于可自由选择关系,因此,在遵循法律规定救济时效前提下,学位申请人或学位获得者既可以自由选择救济路径,也可以在选择除行政诉讼外其他救济路径后,仍以不服学位授予单位作出学位授予或撤销决定为由重新寻求其他救济路径。例如,即使学位申请人或学位获得者选择学位复核后,仍可以以不服原学位授予单位作出的学位授予或撤销决定为由,选择教育申诉、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
(12)在“陈丛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取消学籍教育行政”一案中,法院仅对退学决定的程序和形式进行合法性审查,而未能审查导致退学决定的核心事由——双盲评审意见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与原告的“通过校内盲审但不能参加学位答辩,进而被剥夺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可能性”诉求不符合,最终导致原告诉求落空,法院未能实质性解决争议。详情见《陈丛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取消学籍教育行政(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2020]沪03行终585号)》。
基本信息:
DOI: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25.05.003
中图分类号:D922.16
引用信息:
[1]车骋.学位争议多元解决机制的实践检视、价值基准与规范完善[J].重庆高教研究,2025,13(05):36-48.DOI: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25.05.003.
基金信息: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类型化思维下教育法适度法典化的体系构造研究”(23YJC880159);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强省研究项目“数字教育伦理风险及其立法规制研究”(2025JYQS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