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benqimuci xinwengonggao jingxuanzhuanti guokanliulan wangluoshoufa beiyinpaihang xiazaipaihang liulanpaihang caozuorukou wenbenneirong xiazaizhongxin lianjiezhongxin fangwenliangtongji papernavigation benqimucitupian wangluoshoufatupian beiyinpaihangtupian xiazaipaihangtupian liulanpaihangtupian xinwengonggaosimple xiazaizhongxinsimple lianjiezhongxinsimple jingxuanzhuantisimple

友情链接

下载中心

期刊简介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23
CSSCI
扩展版来源期刊(2025-2026
AMI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22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23
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2025
主办单位:重庆文理学院  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
刊期:双月刊      服务邮箱:cqgjyj@163.com
电话:(023)61162745  61162746
QQ
群:345071038/684445997  微信公众号:CQGJYJ
复合影响因子:
4.133   综合影响因子:2.781

 

2025年04期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专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八点建议

杨德广;

我国在高科技领域面临美西方打压,急需发展高科技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可否认,我国在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存在短板,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严重不足。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反思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受挫的原因,开展关于选拔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大讨论,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观。为此提出如下教育改革建议: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发展超常教育和英才教育,设立尖子班和特色班,缩短中小学学制,创设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组织学科竞赛活动,以及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这些建议旨在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通过深刻的教育改革,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拔尖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2025 年 04 期 v.13 ;
[下载次数: 1,300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4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学术论争与逻辑理路

田贤鹏;韩玉静;刘丹;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浪潮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为占领全球创新竞争制高点的关键突破口,推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成为世界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任务。从已有文献看,尽管近20年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显著增加并达成诸多共识,但矛盾分歧仍然广泛存在,具体体现在3个维度:(1)筛选少数还是面向全体的培养对象论争,前者强调精英式教育,遵循基于天赋主导的拔尖筛选逻辑,后者强调大众式教育,遵循基于后天塑造的充分发展逻辑;(2)特殊支持还是自然涌现的培养过程论争,前者基于特殊支持的自外而内的培养逻辑,后者基于自主成长的自内而外的培养逻辑;(3)专业教育还是通识教育的培养方式论争,前者侧重深度挖掘的专业能力提升,后者侧重基础拓展的自由全面发展。究其原因,围绕“何为拔尖”“如何创新”等核心命题的差异化认知造成了不同教育观、人才观、成长观和系统观在具体学术语境中的多维碰撞。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跳出局部化认知陷阱,将传统上被视为矛盾的教育要素转化为协同共生的动力系统:健全分类支持体系,尊重不同类型创新人才成长的差异性诉求;优化过程管控机制,在整体规划与宽松自由之间寻找动态平衡;促进多元融合共生,在广度和深度的螺旋互动中实现充分发展。

2025 年 04 期 v.13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项目“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政策精准支持研究”(CGA230336);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研究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跨学科协同机制研究”(2023M743005)
[下载次数: 1,268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47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成就动机与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差异:拔尖学生的多类型剖析

陈昱泽;

创造力被认为是拔尖创新人才应当具备的关键能力。个体勇于挑战常规的人格倾向被认为对创造力有促进作用,而害怕失败的保守心态对创造力的影响则存在争议。通过文献分析发现,成就动机中追求成功的动机与避免失败的动机是捕捉与衡量拔尖学生“保守主义”与“打破常规”两种人格特质的重要抓手;创造力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创造能力的整体感知,可以避免当前创造力测量中的片面性与偶然性,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和预测个体的创造潜力及其创造表现。在对34所高校1 919名高校拔尖学生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方法识别出具有不同成就动机特征的拔尖学生类型,并进一步探究不同类型拔尖学生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的差异。研究发现:第一,拔尖学生的成就动机特征存在平和型、疏离型、挑战型、进取型和保守型5种类型;第二,5类拔尖学生的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进取型和挑战型拔尖学生表现出更高的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第三,在不同类型中,避免失败的动机对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同,对平和型、挑战型学生存在负向影响,而对进取型学生则有正向影响。这一发现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证依据,在拔尖学生培养过程中需要维持“保守”与“打破常规”之间的张力,提供适配的心理支持,助力不同类型拔尖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2025 年 04 期 v.13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23YFC3341305)
[下载次数: 1,226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26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高教治理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政策对科研产出质量的影响研究

杭建琴;

合理评估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政策对科研产出质量的影响及其在地区、学科层面的差异性,对调整和优化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政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政策的实施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基于343个学科在2014—2023年的数据,从国内和国际视角分析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政策对科研产出质量的影响及其差异。结果表明:(1)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政策显著提升了入选学科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成果的质量,说明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政策通过科研资源的分配效应,弱化了国内期刊成果发表的“内卷”竞争,提升了科研成果的国际竞争力;(2)分地区来看,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政策对中西部地区入选学科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成果的质量影响大于东部地区,而对东部地区入选学科在国内期刊上发表成果的质量具有负向效应;(3)分学科类型看,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政策显著提升了理工类入选学科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成果的质量,但对人文社科类入选学科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成果的质量影响有限,且对该类入选学科在国内期刊上发表成果的质量具有负向影响。未来政策优化应注重学科间的均衡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入选学科的政策支持力度,深化本土特色研究,凝练学科特色发展,深入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

2025 年 04 期 v.13 ;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一般项目“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一流大学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研究”(BIA220080)
[下载次数: 456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22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双一流”建设高校产教融合的困境与突破

耿乐乐;张萌;

产教融合是“双一流”建设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实现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和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双一流”建设高校产教融合尚存在广度与深度不够、合作企业重科研而轻人才培养、合作积极性“校热企冷”等现实问题,亟须进一步明晰“双一流”建设高校产教融合的特点,重新审视产教融合的概念和内涵,并从新的视角阐释现实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制度困境。产教融合大致经历了校企合作—产学合作—产学研协同—产教融合几个演变阶段,“双一流”建设高校产教融合涉及企业、大学、政府、行业组织和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具有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产业培育等多重职能。基于交易成本理论构建分析框架,对“双一流”建设高校产教融合所面临的制度困境深入剖析后发现:“双一流”建设高校产教融合存在参与主体的异质性引起利益冲突与背离、信息不对称导致机会主义合作困境、复杂且高昂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引起产教融合合作活力下降、制度设计失调导致合作效能低下等制度困境。针对“双一流”建设高校产教融合制度困境,应进一步明晰产教融合参与各方投入要素的产权,建立产教融合信息共享机制降低信息不对称性,科学地进行制度配置以减少制度性交易成本,创新产教融合组织形态并建立激励与评价机制。

2025 年 04 期 v.13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基于演化博弈的企业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动力机制与协同模式研究”(23YJA880009); 甘肃省科技计划软科学专项青年项目“企业参与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影响机理研究——演化博弈、系统仿真与实证检验”(24IRZA048);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研究课题“多主体协同培养卓越工程师协同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24GC0203)
[下载次数: 2,224 ] [被引频次: 1 ] [阅读次数: 42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本期统计数据 more>>
2025 03 02 01
2024 06 05 04 03 02 01
2023 06 05 04 03 02 01
2022 06 05 04 03 02 01
2021 06 05 04 03 02 01
2020 06 05 04 03 02 01
2019 06 05 04 03 02 01
2018 06 05 04 03 02 01
2017 06 05 04 03 02 01
2016 06 05 04 03 02 01
2015 06 05 04 03 02 01
2014 06 05 04 03 02 01
2013 06 05 04 03 02 01
2012 06 05 04 03 02 01
2011 06 05 04 03 02 01
2010 06 05 04 03 02 01
2009 06 05 04 03 02 01
2008 06 05 04 03 02 01
2007 06 05 04 03 02 01
2006 05 04 03 02 01
2005 04 03 02 01
2004 04 03 02 01
2003 04 03 02 01
2002 04 03 02 01
2001 02 01
2000 01
1999 02

学生、导师抑或学位授予单位:博士学位论文著作权到底归属谁

赵文政;张立国;

学生、导师与学位授予单位在博士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上的立场常常发生冲突,暴露了现行制度体系对博士学位论文著作权保护的隐含缺陷。尽管《著作权法》《学位法》《高等教育法》等对博士学位论文著作权进行了初步规范,但由于尚缺具体明确条款,导致学生、导师和学位授予单位在实践中难以准确界定著作权的归属,产生现实执行上的不明确性风险。博士学位论文创作作为三方共同参与的过程,使得其著作权归属愈加复杂。在三方博弈关系中,学生因缺乏资源、信息和法律意识,往往被迫放弃部分著作权以换取学术资源或学位认证。导师作为学术指导者,面临其指导权与学生独立创作之间的伦理冲突。学位授予单位作为科研资源提供者和学术成果监管者,容易因过度干预而限制学生的学术自由与创作自主性。通过伦理反思,在知识生产过程中各方权益分割必须建立在公正与透明的基础上,在学术诚信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下,明确学生的创作自主权和导师的学术贡献权。其权属治理应当对博士学位论文著作权的法律归属进一步明确,在学生、导师和学位授予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上进行合约规范,创新知识产权与学术评价机制,实践道德规范与法律制度的协同发展,从而为博士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的制度完善提供理论支持与解决路径,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年 期 ;
[下载次数: 153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高等教育对城市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264个城市的实证分析

洪铠邦;蒋雄琼;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摆脱全球价值链中低端锁定,向高附加值活动升级的困境。高等教育培育的高素质人才是价值链提升的核心要素,实现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协同统一,不仅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在对高等教育赋能城市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理论分析基础上,基于2004—2023年中国264个城市的数据,实证检验了城市高等教育对城市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城市高等教育发展显著促进了城市全球价值链升级,并且结果具有稳健性。第二,城市高等教育对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具体而言,这一促进作用在东部城市更为显著,直辖市高于省会城市高于普通地级市。第三,城市高等教育主要通过促进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和提升城市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城市全球价值链升级。第四,城市高等教育发展对全球价值链升级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第五,动态效应分析表明,随着大规模人才引进政策的实施,高等教育发展对城市全球价值链升级的促进效应相对减弱。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应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对城市全球价值链升级的重要推动作用。西部地区应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并出台系列配套措施以留住人才在当地发展。距离高等教育发展高地较近的中小城市,应充分利用高等教育对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在发展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城市应兼顾本土人才培养与外地优质高等教育人才的引进,以实现协同发展。

年 期 ;
[下载次数: 298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教育强国目标、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与国际影响力的关系研究

汪小龙;丁佐琴;

国际影响力是经济体经济、政策和文化的国际综合竞争能力,关乎经济体树立国际形象、主导国际规则乃至实现经济体安全。在外部知识经济环境转变和内部科技驱动战略变革的双重冲击下,教育对国际影响力的作用发生巨大的变化。如何有效提高国际影响力,特别是探讨其与教育强国目标的关系及其提升促进的机制是当前教育管理亟需关注的问题。基于教育经济理论,依据2025年世界银行、联合国各组织、国际教育协会等合并的全球219个经济体数据库,运用无量纲数据处理、沃尔综合评分方法,构建中介效应、双固定效应、双重差分、门槛效应以及全局空间莫兰指数等模型,考察教育强国目标对国际影响力的作用及机制路径。研究表明:(1)教育强国目标对国际影响力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2)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在教育强国目标和国际影响力之间具有显著部分中介作用。(3)老龄化、数字化、城镇化、生态化,以及具有高语境文化传统特征的经济体,在教育强国目标与国际影响力之间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4)经济体应实施有效的“银发教育”政策、提高数字化程度、实现生态可持续性,以及促进城乡融合,进一步深化教育强国目标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顺应“教育是第一生产”趋势多途径提高国际影响力。

年 期 ;
[下载次数: 261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数智时代学术职业景观化的反思与应对

刘姗;王建华;

在数智技术深度渗透的现代社会中,学术职业日益呈现出景观化特征。大学教师的学术实践不再限于传统的教学与研究,而是被嵌入可视化、可评估、可传播的技术治理逻辑。教学活动趋于平台化与表演化,科研成果被通约为可量化的绩效指标,教师身份被异化为依附于媒介机制的视觉符号,大学组织运行逐渐形成以可见性为导向的绩效仪式。数智时代学术职业景观化的生成是制度驱动、技术催化、文化诱导与主体同化等多维力量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其累积效应正在不断侵蚀学术职业的专业性、教育性与公共性。为实现学术职业的可持续发展,亟须重构评价体系,重建学术本真之秩序;优化媒介环境,强化学术表达之伦理;重塑学术文化,坚守教师职业之价值;激活主体行动,营造学术生态之共生,以此推动大学回归学术本位,守护其公共责任与教育初心。

年 期 ;
[下载次数: 199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从金榜题名到濒临退学:底层文化资本的结构性困境

李济沅;

通过对高水平大学退学生、退学警告学生等具有濒临退学经历学生的深度访谈,以及在知乎平台退学相关话题下的网络田野调查发现,曾经助推底层子弟取得高学业成就、实现教育突围的底层文化资本,在部分高水平大学本科生群体中正面临失灵的情形。底层子弟面临的退学危机“险境”,并非单一力量作用的结果,而是内在动力桎梏、代际互动冲突以及教育支持错位等结构性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反映出底层文化资本在嵌入精英大学文化场域过程中出现一定程度的“水土不服”,但这并不意味着底层文化资本的“失败”。这种现象更像是当底层子弟所处的现实境遇超出其底层文化资本限度时所呈现的结果。对底层子弟而言,适度运用自身的底层文化资本,主动补充其他优势群体拥有的文化资本,有助于他们应对未知的挑战。

年 期 ;
[下载次数: 223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more>>

课程思政:从理论基础到制度构建

胡洪彬;

课程思政建设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课程文化发展理论以及有效教学理论3个层面做出科学论证。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意识缺失、能力不足、资源短缺和协同乏力4个层面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引下,从推进课程发展科学化的角度出发,着力形成理念引导制度、责任落实制度、协同配合制度、资源整合制度和动态评估制度等五大制度体系,为课程思政的深化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2019 年 01 期 v.7;No.37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智能学工:人工智能环境下高校学生工作的转型创新研究”(18JDSZ3037)
[下载次数: 16,699 ] [被引频次: 560 ] [阅读次数: 86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姜朝晖;金紫薇;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支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基石形成的高效能、高质量生产力,具有更显创新性、更具数字化、更富跨越性、更重高质量等时代特征。新质生产力与教育发展有着双向驱动的内在逻辑: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引发教育理念、目标、内容、方式、体系和治理的系统性变革;另一方面,教育通过促进劳动力再生产提升新质生产力、促进科技创新锻造新质生产力、促进知识再生产升级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要素和积极变量。随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亟待促进教育理念的更新、培养模式的升级、供需匹配的优化以及国际链接的畅通。基于问题提出四个方面建议:一要坚持系统观念,树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推进的“大教育观”;二要坚持协同创新,以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三要坚持动态调整,促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供给侧与产业结构需求侧协同发展;四要坚持对外开放,加快建成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2024 年 01 期 v.12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世界一流教育智库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BGA200053);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研究”(GYD2022002)
[下载次数: 25,612 ] [被引频次: 458 ] [阅读次数: 8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新工科的核心能力与教学模式探索

周开发;曾玉珍;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促使工程教育进行全方位的变革。"新工科"改革倡议正是我国工程教育面对《中国制造2025》所做出的积极回应。工业4.0的核心内容包括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三大主题和大数据分析、自主机器人、模拟、水平和垂直系统集成、工业物联网、网络安全、云计算、增材制造、增强现实9项先进技术。未来工程领域将在可持续发展、计算能力、大数据、互联网与物联网、纳米技术和3D打印材料、跨学科合作方面呈现新的趋势。为了适合新工业革命与工程发展的新趋势,针对网络一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当前我国新工科教学宜采用合作学习、整合教育技术、创建虚拟学习环境、跨学科协同合作、重视本科生科研、促进师生互动、实践互动的教学策略,并实施深度学习、混合学习、虚拟学习环境、学习分析的智慧教学模式,从而培养新工科学生个人效能、知识能力、学术能力、技术能力和社会能力等5类核心能力,并让学生达成6项本质性学习成果:人文、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智力与实践技能基础,职业能力,伦理、价值、态度与行为,社区与全球意识,综合与应用学习。研究表明,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必须重视基于能力的教育和基于成果的教育模式的探索,以及相应的工程教育智慧学习环境创建,以培养能够应对新工业革命挑战的卓越工程师。从改革方向来看,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协同互动方式是新工科教育改革的最佳路径。

2017 年 03 期 v.5;No.27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云教育环境下学习模式变革研究与实践”(BIA150104);; 重庆市教委研究生教改一般项目“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重庆高校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yjg133084);重庆市教委本科教改重大项目“基于‘四个核心能力’的高等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131011)
[下载次数: 9,117 ] [被引频次: 441 ] [阅读次数: 49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土壤镉污染现状及危害研究进展

冉烈;李会合;

镉是一种非必需且生物毒性最强的重金属元素.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土壤镉污染日趋加重,严重威胁人体健康.文章通过阐述土壤镉污染的来源和现状,对镉污染对人体健康及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土壤镉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2011 年 04 期 v.30;No.113 ;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210184);; 重庆文理学院科研项目(Y2008SK37)
[下载次数: 7,452 ] [被引频次: 360 ] [阅读次数: 79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以供给侧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发展

姜朝晖;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长期以来需求侧改革的思路,导致了高等教育结构、质量、效益的问题不断凸显。文章提出以供给侧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发展,着力推动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质量提升,效益增长,创新发展。同时认为高校在引领社会发展、健全机制制度、营造创新文化等方面,仍有许多可为的空间。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顺势而为,勇于变革,我国高校才能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6 年 01 期 v.4;No.19 ;
[下载次数: 6,470 ] [被引频次: 258 ] [阅读次数: 57 ] HTML PDF 引用本文
more>>

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教育变革:机制、风险及应对——以DeepSeek为例

郭蕾蕾;

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进步,以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引发教育领域的一场认知革命。DeepSeek通过混合专家架构的动态路由机制、群体相对策略优化的推理验证框架,以及可解释性链式推理技术,构建了“精准调度—推理增强—认知表达”的技术闭环。这种技术创新促使通用内容生产工具升级为具备跨学科思维能力的认知伙伴,推动了“机器辅助”向“人机共智”的范式跃迁。凭借其超强的自然语言理解、跨模态内容生成和长链推理能力,DeepSeek系列模型从“教”“学”“育”3个维度推动学校教育深层变革。在“教”的维度,推动构建个性化、多元化、动态化的教学体系;在“学”的维度,协助打造沉浸式、自主化和可视化的学习形态;在“育”的维度,助力重塑能力为重、价值为先的育人理念。然而,技术创新助力学校教育变革的同时也会带来不可忽视的风险,如虚假信息冲击教育根基,隐性偏见侵蚀教育育人功能,认知依赖抑制主体性发展,以及数据泄露威胁教育隐私安全等。因此,应从构筑师生AI素养进阶体系,打造“师—机—生”协同共进的教育新生态,以及构建透明与公平的监管体系等方面激活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赋能密码,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向善向好,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创新人才筑牢坚实基础。

2025 年 03 期 v.1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意义追求对可持续消费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消费全过程视角”(72302242)
[下载次数: 40,041 ] [被引频次: 28 ] [阅读次数: 13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姜朝晖;金紫薇;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支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基石形成的高效能、高质量生产力,具有更显创新性、更具数字化、更富跨越性、更重高质量等时代特征。新质生产力与教育发展有着双向驱动的内在逻辑: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引发教育理念、目标、内容、方式、体系和治理的系统性变革;另一方面,教育通过促进劳动力再生产提升新质生产力、促进科技创新锻造新质生产力、促进知识再生产升级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要素和积极变量。随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亟待促进教育理念的更新、培养模式的升级、供需匹配的优化以及国际链接的畅通。基于问题提出四个方面建议:一要坚持系统观念,树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推进的“大教育观”;二要坚持协同创新,以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三要坚持动态调整,促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供给侧与产业结构需求侧协同发展;四要坚持对外开放,加快建成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2024 年 01 期 v.12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世界一流教育智库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BGA200053);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研究”(GYD2022002)
[下载次数: 25,612 ] [被引频次: 458 ] [阅读次数: 8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ChatGPT对教育的挑战(笔谈)

钟秉林;尚俊杰;王建华;韩云波;刘进;邹红军;王争录;

<正>识变与应变:ChatGPT热潮下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作为OpenAI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工具,ChatGPT(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即预训练生成模型,简称ChatGPT)使用一种名为“Transformer”的人工神经网络,通过海量文本数据的预训练,具备了强大的自然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可以理解和回答各种形式的语言输入,是目前最先进的对话系统之一。

2023 年 03 期 v.11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课题“创新创业如何重塑大学”(BIA20018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项目“数字化时代的主体性危机与教育应对研究”(CAA2203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政府奖学金能否提升来华留学生质量——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一带一路’国家因果推断”(71974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带一路’学术人才向中国流动的开放式‘推-拉模型研究——人工智能方法的运用’”(71774015)
[下载次数: 17,803 ] [被引频次: 191 ] [阅读次数: 19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课程思政:从理论基础到制度构建

胡洪彬;

课程思政建设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课程文化发展理论以及有效教学理论3个层面做出科学论证。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意识缺失、能力不足、资源短缺和协同乏力4个层面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引下,从推进课程发展科学化的角度出发,着力形成理念引导制度、责任落实制度、协同配合制度、资源整合制度和动态评估制度等五大制度体系,为课程思政的深化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2019 年 01 期 v.7;No.37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智能学工:人工智能环境下高校学生工作的转型创新研究”(18JDSZ3037)
[下载次数: 16,699 ] [被引频次: 560 ] [阅读次数: 86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高校线上教学调查研究

刘燚;张辉蓉;

2020年春季延期开学,我国高校纷纷开展了在线教学实践。线上教学对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校教师的线上教学能力、教学平台功能与网络稳定性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网络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体不强,高校教师的线上教学能力有待提升,教学平台功能不完善和网络拥堵问题较为突出,线上教学存在课堂难监管、视觉易疲劳、师生交流不便、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等弊端,线上教学效果与满意度不够理想,且存在城乡差异。为提高线上教学效果,一是要引导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以提高大学生线上学习适应性;二是要激发教师教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改革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以提高教师线上教学适应性;三是要加强教学平台和网络建设、补齐线上教学"农村短板",为农村线上教学提供条件支撑。

2020 年 05 期 v.8;No.47 ;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科项目“重大疫情中的教育应对”(20SKZX001);; 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疫情防控专项研究课题“重大疫情下高等教育线上教学的系列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XGH20240)
[下载次数: 10,492 ] [被引频次: 248 ] [阅读次数: 52 ] HTML PDF 引用本文
more>>

微信公众号

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 355,834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
检 索 高级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