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journalinfonormal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benqimuci xinwengonggao jingxuanzhuanti guokanliulan wangluoshoufa beiyinpaihang xiazaipaihang liulanpaihang caozuorukou wenbenneirong xiazaizhongxin lianjiezhongxin fangwenliangtongji papernavigation benqimucitupian wangluoshoufatupian beiyinpaihangtupian xiazaipaihangtupian liulanpaihangtupian xinwengonggaosimple xiazaizhongxinsimple lianjiezhongxinsimple jingxuanzhuantisimple

友情链接

下载中心

期刊简介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23
CSSCI
扩展版来源期刊(2025-2026
AMI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22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23
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2025
主办单位:重庆文理学院  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
刊期:双月刊  服务邮箱:cqgjyj@163.com
电话:(023)61162745  61162746
QQ
群:345071038   微信公众号:CQGJYJ
复合影响因子:
4.133  综合影响因子:2.781

 

2025年05期
高教治理·教育法治专题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法治支撑(笔谈)

李立国;湛中乐;龚向和;姚荣;何俊毅;李玉璧;郑磊;

<正>构建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法治体系党的二十大突出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对教育、科技、人才作出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目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围绕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全面部署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在以往政策框架下,科技工作归属于经济建设范畴,教育归属于社会建设或文化层面,人才工作归属于党的建设相关内容。

2025 年 05 期 v.13 ;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博士生招生和培养规模结构质量问题研究”(20JZD051)
[下载次数: 678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59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学位争议中学术自治事项的实质审查

刘旭东;顾赵丽;

学术评价的开展与学位授予学术标准的制定,属于高校学术自治的事项范畴。在学位争议中,各级法院对此基本采用形式审查而非实质审查,在高校违反正当程序时适用撤销重作判决,而不是适用履行判决即直接责令高校授予学位。部分败诉的高校事后往往通过纠正程序瑕疵的方式重新作出与原决议内容相同的决议,由此引发司法审查的程序空转。司法审查强度理论、学术自由内在界限理论等表明,学术自治不应豁免于一定程度的实质审查,否则将导致当事人受教育权的减损。上述理论还为法院的实质审查提供了具体的路径指引。针对学术评价,法院应根据学术判断公正原则,在高校学术评价存在明显偏见、打击或报复现象,以及在学术判断者不具备专业胜任力时,适用撤销重作判决;基于著作权抄袭与学术抄袭的异同,若双方争议焦点属于著作权侵权范畴,法院则可在著作权侵权范围内就抄袭问题作出实质判断,并在高校的抄袭认定不成立时适用履行判决。针对学术标准,法院应运用禁止不当联结原则审查学术标准与特定专业是否内含实质性关联,在不具备实质性关联时直接适用履行判决;运用比例原则判断学术标准是否对学生提出了过高要求,在学术标准显著违反比例原则时适用履行判决,在学术标准略微违反比例原则时适用撤销重作判决。

2025 年 05 期 v.13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项目“中国教育法典编纂的空间与路径研究”(CAA240251)
[下载次数: 535 ] [被引频次: 1 ] [阅读次数: 134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学位争议多元解决机制的实践检视、价值基准与规范完善

车骋;

学术复核、学位复核、教育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共同构成学位争议多元解决机制,其存在两方面实践困境:一方面,《学位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表述过于原则化,导致学位授予单位实施细则在受理主体规定方面存在冲突,以及学术复核决定的法律效力认定标准具有争议;另一方面,《学位法》第四十一条采取引致规定的立法方式,忽略了学位争议外部解决机制相关规范供给不足,导致学位争议下教育申诉与行政复议的程序规范不完备以及非诉讼与诉讼之间衔接机制缺失。对此,应体系化完善学位争议多元解决机制,在内部价值基准构建方面,以学位申请人合法权益的保障为目的价值,保障学位申请人的受教育权和救济权;以各学位争议解决程序构造的独立性为功能价值,尤其要区分教育申诉与行政复议;以正当程序原则的遵循为程序价值,建构专家回避和听证机制。在外部规范完善方面,明确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为学术复核的受理决定主体,院系学术委员会为其组织专家主体。学位授予单位另设学位复核处理委员会。外部监督机关有权审查学术复核程序的合法性。明确省级学位委员会为教育申诉受理主体,将《学位法》第四十一条“等行为”解释为“直接限制学位申请人合法权益的学位授予或撤销相关行为”。司法审查遵循比例原则审查学术标准,并在特定情形下适用履行判决。

2025 年 05 期 v.13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类型化思维下教育法适度法典化的体系构造研究”(23YJC880159);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强省研究项目“数字教育伦理风险及其立法规制研究”(2025JYQS0005)
[下载次数: 491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4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专题

全球教育强国的理想政府模式及治理逻辑

张晴;

通过分析全球66个数字化先行国家中央层级政府的教育行政职能配置,发现教育强国建设的理想型政府主要存在3种典型模式:国民发展型政府的强国逻辑是“强教育以强国民”;国家意志型政府的强国逻辑是“强政府以强教育”;赋权社会型政府的强国逻辑是“弱政府以强社会”。世界教育强国的政府多元治理理念源于国情差异与战略选择,根源在于如何处理好教育赋能国家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目标,未来应该坚持并优化政府教育行政职能配置结构,增进政府的教育文化引导力;完善中国人才培养的国际定位,提升中国自主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协同完善高等教育固有市场评价机制,重塑高等教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025 年 05 期 v.13 ;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创新项目“政府掌舵公共教育系统的角色定位及其治理战略研究”
[下载次数: 776 ] [被引频次: 1 ] [阅读次数: 196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人力资本与新质生产力的耦合协调及2035图景

邵剑耀;

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人力资本与新质生产力的耦合协调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支撑。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3—2022年统计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四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关系的变化情况,并预测了面向2035年的四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趋势。研究发现,我国四大地区四系统综合得分整体呈递增趋势,尤其体现在科技创新系统上,但地区差异和省际差异明显。整体上,我国各地区四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均有所上升,东部地区程度最高且增幅最明显。从耦合协调等级变化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省份都实现了至少一个阶段的跨越,处于无序期的省份数量在不断减少,处于过渡期的省份数量在不断增加,东部地区省份始终“领跑”全国,北京在各省份中遥遥领先。面向2035年,全国及四大地区四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仍将持续增长;东部地区始终处于“领跑”地位,成为唯一一个进入有序期的地区;中部地区正在“跟进”,湖北、安徽和江西实现“赶超”进入有序期;东北和西部地区虽呈增长趋势,但发展仍较为滞后。基于此,应坚持系统观念,创新“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人力资本—新质生产力”一体化协同发展机制,根据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建设省域改革试点与先行区,构建区域发展联盟。

2025 年 05 期 v.13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国家重大项目“中国特色高校评价体系的内涵与建构研究”(VIA230008); 厦门大学研究生田野调查基金项目“地方高校评价价值研究”(2024FG014)
[下载次数: 3,368 ] [被引频次: 1 ] [阅读次数: 134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本期统计数据 more>>
2025 04 03 02 01
2024 06 05 04 03 02 01
2023 06 05 04 03 02 01
2022 06 05 04 03 02 01
2021 06 05 04 03 02 01
2020 06 05 04 03 02 01
2019 06 05 04 03 02 01
2018 06 05 04 03 02 01
2017 06 05 04 03 02 01
2016 06 05 04 03 02 01
2015 06 05 04 03 02 01
2014 06 05 04 03 02 01
2013 06 05 04 03 02 01
2012 06 05 04 03 02 01
2011 06 05 04 03 02 01
2010 06 05 04 03 02 01
2009 06 05 04 03 02 01
2008 06 05 04 03 02 01
2007 06 05 04 03 02 01
2006 05 04 03 02 01
2005 04 03 02 01
2004 04 03 02 01
2003 04 03 02 01
2002 04 03 02 01
2001 02 01
2000 01
1999 02

迈向“和谐工程”:人工智能时代工程教育的哲学演进与路径转型

欧蒋杰;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下,传统工程教育体系面临技术替代加速、认知方式变革与伦理责任重构等多重系统性挑战。“回归工程”与“和谐共生”理念正体现出一种本土化的哲学自觉与价值导向,为人工智能时代重构工程教育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智慧。从AI时代技术的哲学背景出发,剖析技术的本质及其哲学局限,揭示工程哲学转向的必然性。通过对AI时代工程实践与教育的双重反思,分析从“人类智能”到“人工智能”的模拟数字化过程,并借助“洞穴隐喻”与“镜像思维”探讨AI时代工程实践与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重构。在此基础上,从数据训练所面临的“词元到意义”的断裂问题中,总结工程思维本质的根本性转变,进一步探讨AI时代工程教育哲学的演进路径,构建AI时代以“不确定性”为核心、“工程判断”为根基、“伦理责任”为旨归的工程教育哲学三角框架。基于AI技术对人类智能挑战的反思,工程教育亟须超越单纯技术传授的工具理性,实现以和谐工程哲学为导向的路径转型。在课程体系重构上,需从传授“确定性知识”转向培养“不确定性管理”能力;在校企协同机制上,应从“技术合作”升级为“价值共建”;在评价体系创新上,实现从侧重技能的“单向评估”转向敏感性、技术可行性与可持续性“多向评测”的转变。工程教育的路径转型旨在弥合技术哲学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局限,推进工程哲学的转向与演进,最终构建“自然-技术-工程-社会”多维共生的“和谐工程”体系,为工程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录用定稿)网络首发时间:2025-10-27 13:17:22 ;
[下载次数: 181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数智时代高校德育治理中的技治主义及其超越

蔡连玉;廖承芳;王宪平;

在优绩主义主导的高校整体运行机制中,德育治理被建基于优绩哲学的“技治主义”所裹挟,推崇“科学管理”和“专家政治”的“技治主义”似乎为高校德育治理困境找到了出路。技治主义在社会治理数据技治滥觞、德育人本性阙失的时代情景中,以自身的技术理性从“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个层面嵌入对学生的行为规训与思想引导,搭建以综合测评为核心的积分量化体系推动德育工作可视化,且以专家决策化的合法性保障高校德育层级有序运行。然而,颇具功利色彩的技治主义在促进高校德育治理“科学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德育内在生命性物化、德育主体间性被悬置、德育伦理尺度被遮蔽三重风险。为规避如上风险,高校德育治理应超越技治主义,复归人性关怀,还原人之主体性;以价值理性为旨归,超越技术之宰制;明确专家角色定位,构建德育共同体,以此回归德育育德育人本位。

(录用定稿)网络首发时间:2025-10-20 09:02:54 ;
[下载次数: 140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社会科学领域“文献研究”的合理性辨析与再定位——基于研究方法体系的审视

武建鑫;魏丽娜;

在社科研究视域中,“文献研究”虽已作为一种基础性研究方法被学术界广泛运用,然而其方法论内涵仍缺乏明确的理论界定与范式建构。当前学术共同体尚未就其学理正当性达成共识,相关方法论争辩持续引发跨学科学者的深度关注与批判性对话,这一现象折射出有关“文献研究”方法论体系的复杂性与动态演进特征。已有研究从研究范式和文献综述的视角否认了“文献研究”作为一种方法的合理性,进而以一种建构性的视角提出了“研究整合法”,将其视为一种文献综述的可行方案。但从逻辑上来看,相关判断及其论证缺乏对“文献”内涵的一致性理解,将“文献研究”等同于“文献综述”,并将研究范式纳入判断标准,以此来判定“文献研究”不成立,似乎有失偏颇。基于此,需要科学明确准确理解“文献研究”的基本立场,从中英文语境中溯源“文献”的内涵及其表达,客观分析文献在学术研究中的角色差异,在回应文献综述与文献研究的的认识误区的基础上,用“文献研究”来指代基于文献的研究实践,进而从方法体系入手来探讨文献研究的方法论、研究范式、研究方式、方法与技术。研究表明,文献研究所指涉的内容明显超越了具体研究方法的操作性规范,具有非介入性、无反应性和便捷性等研究特点,其独特的研究理念、价值取向和复杂的表现形式决定了“研究方式”的定位合理性。在研究实践中,文献研究的有效实施需要辅以文献研究设计、文献评估支持,以及文献分析过程3个关键环节的立体化支持。

(录用定稿)网络首发时间:2025-10-16 15:15:36 ;
[下载次数: 408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我为什么不想读了:研究生退学意愿的生成类型与阶段特征

王梅;蒙俊辉;时玉坤;

研究生退学意愿这一隐匿议题正通过数字空间广泛浮现于公众视野。基于微博“研究生退学”超话社区中212篇长帖文本,采用建构主义扎根理论对研究生退学意愿的生成类型与阶段特征进行考察。研究发现,研究生退学意愿的生成并非线性因果,而是多重困境并发的组合效应,具体呈现为三大类七种类型:单一困境驱动下的教育失能型、心理崩解型与外部挤压型,双重困境叠加下的教育失能与心理崩解交互型、心理崩解与外部挤压交互型以及教育失能与外部挤压交互型,三重困境联动下的教育失能、心理崩解与外部挤压复合型。研究生退学意愿的生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呈现较为清晰的阶段性特征,通常历经现实冲突、决策困境与行动矛盾3个阶段的反复拉扯。理解与干预研究生退学意愿的“临界状态”,需从结构、支持与文化三个维度协同推进:通过优化教育制度结构以预防退学意愿早期滋生,构建全程支持网络以纾解退学意愿的阶段发展,通过消解污名文化叙事拓展退学意愿的容错空间,从而促进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健康运行。

(录用定稿)网络首发时间:2025-10-15 14:54:46 ;
[下载次数: 365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一个内生力模型

蔡宗模;吴朝平;张海生;杨慷慨;

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的战略目标不能通过若干举措的简单组合达成,急需形成一个整合性框架以加强要素协同提高系统效能。经过多年的“输血式”投入,西部高等教育转变发展方式、增加“造血”功能的要求凸显,内生发展的课题提出。目前关于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研究,无论是“高等教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问题-对策”模式还是指标评价模式,均难以回应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全面性、深层次和系统性要求,为此有必要构建新的理论框架。论文基于生态系统观和全球化视野,就“西部高等教育”这一研究对象,分别从单个院校、高教系统和发展环境3个方面析出院校生产力、高教整合力和环境支撑力(内聚力);就“全面振兴”这一总目标,从本土、区域和全球3个维度提出核心竞争力、区域贡献力和外部影响力(内发力)。由此得到2个方向6大力源14个要素的内生力框架。进而运用系统思维方法,分析内生力运行机制并绘制系统流图,初步构建了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的内生力模型。该模型不但具有要素整合功能,也具有现状诊断功能。依据这个模型,借助公开数据对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发展状况进行诊断。结果表明:西部高等教育的内聚力还不强,主要表现为院校生产力整体偏弱且院校及省际之间发展严重失衡,高教整合主要局限于省域范围且圈子小、活动少、省际差异大,环境支撑力度有限,区域共同体观念淡薄,财政投入偏低且省均呈下降趋势,社会资助微乎其微;内发力尚未彰显,无论是讨论其核心竞争力、区域贡献力还是外部影响力都为时尚早,有待实践的深入和内聚力的不断提升。

(录用定稿)网络首发时间:2025-10-14 09:49:44 ;
[下载次数: 115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more>>

课程思政:从理论基础到制度构建

胡洪彬;

课程思政建设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课程文化发展理论以及有效教学理论3个层面做出科学论证。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意识缺失、能力不足、资源短缺和协同乏力4个层面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引下,从推进课程发展科学化的角度出发,着力形成理念引导制度、责任落实制度、协同配合制度、资源整合制度和动态评估制度等五大制度体系,为课程思政的深化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2019 年 01 期 v.7;No.37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智能学工:人工智能环境下高校学生工作的转型创新研究”(18JDSZ3037)
[下载次数: 16,699 ] [被引频次: 560 ] [阅读次数: 104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姜朝晖;金紫薇;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支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基石形成的高效能、高质量生产力,具有更显创新性、更具数字化、更富跨越性、更重高质量等时代特征。新质生产力与教育发展有着双向驱动的内在逻辑: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引发教育理念、目标、内容、方式、体系和治理的系统性变革;另一方面,教育通过促进劳动力再生产提升新质生产力、促进科技创新锻造新质生产力、促进知识再生产升级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要素和积极变量。随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亟待促进教育理念的更新、培养模式的升级、供需匹配的优化以及国际链接的畅通。基于问题提出四个方面建议:一要坚持系统观念,树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推进的“大教育观”;二要坚持协同创新,以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三要坚持动态调整,促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供给侧与产业结构需求侧协同发展;四要坚持对外开放,加快建成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2024 年 01 期 v.12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世界一流教育智库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BGA200053);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研究”(GYD2022002)
[下载次数: 25,984 ] [被引频次: 518 ] [阅读次数: 9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新工科的核心能力与教学模式探索

周开发;曾玉珍;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促使工程教育进行全方位的变革。"新工科"改革倡议正是我国工程教育面对《中国制造2025》所做出的积极回应。工业4.0的核心内容包括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三大主题和大数据分析、自主机器人、模拟、水平和垂直系统集成、工业物联网、网络安全、云计算、增材制造、增强现实9项先进技术。未来工程领域将在可持续发展、计算能力、大数据、互联网与物联网、纳米技术和3D打印材料、跨学科合作方面呈现新的趋势。为了适合新工业革命与工程发展的新趋势,针对网络一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当前我国新工科教学宜采用合作学习、整合教育技术、创建虚拟学习环境、跨学科协同合作、重视本科生科研、促进师生互动、实践互动的教学策略,并实施深度学习、混合学习、虚拟学习环境、学习分析的智慧教学模式,从而培养新工科学生个人效能、知识能力、学术能力、技术能力和社会能力等5类核心能力,并让学生达成6项本质性学习成果:人文、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智力与实践技能基础,职业能力,伦理、价值、态度与行为,社区与全球意识,综合与应用学习。研究表明,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必须重视基于能力的教育和基于成果的教育模式的探索,以及相应的工程教育智慧学习环境创建,以培养能够应对新工业革命挑战的卓越工程师。从改革方向来看,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协同互动方式是新工科教育改革的最佳路径。

2017 年 03 期 v.5;No.27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云教育环境下学习模式变革研究与实践”(BIA150104);; 重庆市教委研究生教改一般项目“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重庆高校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yjg133084);重庆市教委本科教改重大项目“基于‘四个核心能力’的高等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131011)
[下载次数: 9,117 ] [被引频次: 441 ] [阅读次数: 59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土壤镉污染现状及危害研究进展

冉烈;李会合;

镉是一种非必需且生物毒性最强的重金属元素.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土壤镉污染日趋加重,严重威胁人体健康.文章通过阐述土壤镉污染的来源和现状,对镉污染对人体健康及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土壤镉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2011 年 04 期 v.30;No.113 ;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210184);; 重庆文理学院科研项目(Y2008SK37)
[下载次数: 7,452 ] [被引频次: 360 ] [阅读次数: 95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以供给侧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发展

姜朝晖;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长期以来需求侧改革的思路,导致了高等教育结构、质量、效益的问题不断凸显。文章提出以供给侧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发展,着力推动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质量提升,效益增长,创新发展。同时认为高校在引领社会发展、健全机制制度、营造创新文化等方面,仍有许多可为的空间。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顺势而为,勇于变革,我国高校才能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6 年 01 期 v.4;No.19 ;
[下载次数: 6,470 ] [被引频次: 258 ] [阅读次数: 6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more>>

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教育变革:机制、风险及应对——以DeepSeek为例

郭蕾蕾;

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进步,以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引发教育领域的一场认知革命。DeepSeek通过混合专家架构的动态路由机制、群体相对策略优化的推理验证框架,以及可解释性链式推理技术,构建了“精准调度—推理增强—认知表达”的技术闭环。这种技术创新促使通用内容生产工具升级为具备跨学科思维能力的认知伙伴,推动了“机器辅助”向“人机共智”的范式跃迁。凭借其超强的自然语言理解、跨模态内容生成和长链推理能力,DeepSeek系列模型从“教”“学”“育”3个维度推动学校教育深层变革。在“教”的维度,推动构建个性化、多元化、动态化的教学体系;在“学”的维度,协助打造沉浸式、自主化和可视化的学习形态;在“育”的维度,助力重塑能力为重、价值为先的育人理念。然而,技术创新助力学校教育变革的同时也会带来不可忽视的风险,如虚假信息冲击教育根基,隐性偏见侵蚀教育育人功能,认知依赖抑制主体性发展,以及数据泄露威胁教育隐私安全等。因此,应从构筑师生AI素养进阶体系,打造“师—机—生”协同共进的教育新生态,以及构建透明与公平的监管体系等方面激活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赋能密码,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向善向好,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创新人才筑牢坚实基础。

2025 年 03 期 v.1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意义追求对可持续消费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消费全过程视角”(72302242)
[下载次数: 41,057 ] [被引频次: 56 ] [阅读次数: 213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姜朝晖;金紫薇;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支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基石形成的高效能、高质量生产力,具有更显创新性、更具数字化、更富跨越性、更重高质量等时代特征。新质生产力与教育发展有着双向驱动的内在逻辑: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引发教育理念、目标、内容、方式、体系和治理的系统性变革;另一方面,教育通过促进劳动力再生产提升新质生产力、促进科技创新锻造新质生产力、促进知识再生产升级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要素和积极变量。随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亟待促进教育理念的更新、培养模式的升级、供需匹配的优化以及国际链接的畅通。基于问题提出四个方面建议:一要坚持系统观念,树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推进的“大教育观”;二要坚持协同创新,以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三要坚持动态调整,促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供给侧与产业结构需求侧协同发展;四要坚持对外开放,加快建成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2024 年 01 期 v.12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世界一流教育智库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BGA200053);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研究”(GYD2022002)
[下载次数: 25,984 ] [被引频次: 518 ] [阅读次数: 9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ChatGPT对教育的挑战(笔谈)

钟秉林;尚俊杰;王建华;韩云波;刘进;邹红军;王争录;

<正>识变与应变:ChatGPT热潮下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作为OpenAI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工具,ChatGPT(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即预训练生成模型,简称ChatGPT)使用一种名为“Transformer”的人工神经网络,通过海量文本数据的预训练,具备了强大的自然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可以理解和回答各种形式的语言输入,是目前最先进的对话系统之一。

2023 年 03 期 v.11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课题“创新创业如何重塑大学”(BIA20018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项目“数字化时代的主体性危机与教育应对研究”(CAA2203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政府奖学金能否提升来华留学生质量——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一带一路’国家因果推断”(71974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带一路’学术人才向中国流动的开放式‘推-拉模型研究——人工智能方法的运用’”(71774015)
[下载次数: 17,998 ] [被引频次: 201 ] [阅读次数: 239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课程思政:从理论基础到制度构建

胡洪彬;

课程思政建设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课程文化发展理论以及有效教学理论3个层面做出科学论证。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意识缺失、能力不足、资源短缺和协同乏力4个层面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引下,从推进课程发展科学化的角度出发,着力形成理念引导制度、责任落实制度、协同配合制度、资源整合制度和动态评估制度等五大制度体系,为课程思政的深化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2019 年 01 期 v.7;No.37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智能学工:人工智能环境下高校学生工作的转型创新研究”(18JDSZ3037)
[下载次数: 16,699 ] [被引频次: 560 ] [阅读次数: 104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高校线上教学调查研究

刘燚;张辉蓉;

2020年春季延期开学,我国高校纷纷开展了在线教学实践。线上教学对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校教师的线上教学能力、教学平台功能与网络稳定性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网络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体不强,高校教师的线上教学能力有待提升,教学平台功能不完善和网络拥堵问题较为突出,线上教学存在课堂难监管、视觉易疲劳、师生交流不便、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等弊端,线上教学效果与满意度不够理想,且存在城乡差异。为提高线上教学效果,一是要引导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以提高大学生线上学习适应性;二是要激发教师教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改革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以提高教师线上教学适应性;三是要加强教学平台和网络建设、补齐线上教学"农村短板",为农村线上教学提供条件支撑。

2020 年 05 期 v.8;No.47 ;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科项目“重大疫情中的教育应对”(20SKZX001);; 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疫情防控专项研究课题“重大疫情下高等教育线上教学的系列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XGH20240)
[下载次数: 10,492 ] [被引频次: 248 ] [阅读次数: 87 ] HTML PDF 引用本文
more>>

微信公众号

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 372,735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
检 索 高级检索